芝大活化白屋 鐵窗疑團解謎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8/12/19 16:30

分享:

分享:

人稱「白屋」的摩星嶺前域多利扣押中心丟空後,流言蜚蜚,試過有英媒報道「據稱」港英政治部曾施藥虐待和謀殺犯人,該處晚上會鬧鬼。

芝加哥大學耗兩年、斥7,500萬美元活化遺址成其香港校園,上月底正式開幕,正定期辦導賞團助公眾了解真正歷史。芝大兩代表齊聲道,艱辛考證各地紀錄,均無發現扣押時期曾死人,

有(六七暴動人士)初被捕時於警署捱打,但沒有人說在(白屋)受身體虐待。

本報將一連兩天報道,由20世紀初摩星嶺建起炮台至1995年後白屋大致廢棄,偏僻的港島最西端,如何一直體現列強角力及香港的國際角色。

「我們竭力忠於史實,好讓公眾認識和學習歷史。」土生土長的芝大香港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利嘉儀指,團隊不止訪問過本地政治犯、警察、學者、居民,還曾赴英國、瑞士、日本、台灣等地約10個檔案庫和博物館,冀還原百年歷史。當中,1961年起警察政治部的扣押中心時期,以及1990年起的證人庇護所時期,她跟芝大歷史系大學教授彭慕蘭(Kenneth Pomeranz)不約而同說最難查證。

身陷囹圄讀字典度日

檔案法近日再成本地輿論焦點,原來特區政府每年銷毁上億計文件。彭慕蘭指白屋扣押中心時期勢有文件早已在港毁掉,但有些早該解禁的文案,正閒置英國外交部地牢,無從翻閱,對方一派「看看既有預算可怎處理」的態度。「這時段一大沮喪是幾無政府紀錄,只有極少、極少成為外交部檔案,能經由國家檔案館瀏覽。」

97年後,政治部前僱員不止有移居英國的選項,更獲派新身份,很難追查其去向、親身訪問。

彭慕蘭隨即補充,就算前扣押人士較易尋獲,「也並非所有人願談這段歷史。」

六七暴動受扣押的52、53人中,左派影星傅奇、石慧(即傅明憲父母)早移居外國,華革會秘書蔡渭衡已作古,芝大最終找來三犯人、一家屬現身說法,短片現於賽馬會文物展示中心(即白屋B座副樓)不停播放。

囚室鐵柱痕迹伴上課

「你唔好得罪我!得罪我,今晚唔食飯!」被囚逾年、受訪時已九旬的前左派工會成員成火養豪氣道。他跟囚友劉文成均稱,沒受皇家警察迫害、虐待或侮辱,但環境確艱苦。獨立囚室沒窗,只有連着床板的木枕頭,防止自殺。堅稱被左派報復身陷囹圄兩年的張偉成,拿着寫有犯人編號「481」的辭典道:我就係靠讀這本字典過日子。」

前政治犯劉文成所畫的白屋囚室圖(芝加哥大學提供)

利嘉儀指,長期獨立囚禁無疑已算虐待,有政治犯投訴強光燈加上無從禦寒的單薄衣衫,根本難以休息,但也有受訪者拉起床單蓋頭已覺無礙。彭慕蘭表示,警方當時可不經審訊拘禁犯人14天,再靠公文不斷延期,惟日內瓦的紅十字會紀錄等可佐證,犯人有足夠飲食,每周量重沒有變輕。

未至於是關塔那摩灣,也並非蘇共勞改營(Gulag),但情況確不算好。

由於芝大校園須安置電綫,也不想踏毁曾為牢房的B座地面,利嘉儀說建築師特意造了高地台,當芝大港生於課室跟本部同學上課時,仍能於天花板、地台清晰看到8間囚室的鐵柱痕迹。

我們致力保留歷史,同時設計適合現代使用的空間。

芝大保留了白屋B座囚室鐵柱的痕迹,亦找來昔日囚犯劉文成畫出囚室結構圖。(曾耀輝攝)

新舊建築僅距離1米

有項目建築師憶述,團隊每次幾百毫米地調整,確保新建的S形玻璃主建築,跟白屋原有B座和B座副樓樓頂保持約1米距離。若任何人於海上駛過,利嘉儀稱新大樓只會反映校園核心寓意「知識的樹屋」之鳳凰木,變成半透明,遙看「淨係見到間白屋。」

雖然加拿大港人總設計師譚秉榮於2016年6月動土未幾猝逝,建築期間亦屢遇挑戰,利嘉儀指最終成果幾乎跟原初建築模型一模一樣,猶如懸浮於現址,鋼材僅輕觸地面。

為免影響聚居遺址下方地道的蝙蝠及斜坡上的茂密樹林,新大樓光是打樁就花了近一年時間。三級歷史古迹的白牆前年10月被麥拿倫跑車撞出大洞,教她抹把冷汗,待主工程臨竣工才敢派人修復。

白屋2013年活化前的外觀。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「我小時候媽媽於聖嘉勒(女書院)教書,我倆常經過這兒,但都不知這地方是做甚麼」,更遑論白牆內原來僅得木夾板。大學方赴美修讀工程和物理的她形容,身為港人又能加入揭開白屋歷史的隊伍,既覺巧合又感榮幸,

我們衷心希望項目能燃起年輕、新生代港人對這段歷史的興趣。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付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

撰文 : 姚沛鏞、楊竣全 經濟日報記者